您好,欢迎来到百家姓网!    收藏本站Ctrl+D  
百家姓
 
 首页 | 姓氏新闻 | 新百家姓排名 | 旧百家姓排名 | 单姓氏 | 复姓氏 | 起名大全 | 姓氏文化 | 姓氏书籍 | 研究机构 | 百家姓带拼音word版免费下载
当前位置 >> 姓氏解说 >> 应姓的来源

应姓的来源

 
应姓的来源

应姓的由来:

  一、应氏渊源

  1、应氏出自姬姓。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(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*山市新华区滍阳镇),为应侯,子孙以封国为姓,遂为应氏。

  2、历史上,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。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。

  二、迁徙分布

  1,滍阳应氏。滍阳,应国故城,在今河南省平*山市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,发掘出大量文物。

  2,南顿应氏。汉代有南顿应氏。南顿,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。

  3,大田里应氏。东晋时,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,占籍于婺永。应詹有两个儿子,应诞留居江西宜黄,应玄随父至婺,留居永康大田里,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。尔后,析居江南各地。

  4,仙居应氏。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(原下各乡)、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。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。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(字静庵)及其兄弟的后代。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。

  5,关东应氏。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。清朝初年,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;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;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。

  6, 峡阳应氏 。唐僖宗光启元年(885年),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,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,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。岁月沧桑,峡阳应氏繁衍相传,迄今已至三十二代,子孙人口众多,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,遍布国内各省、市和台湾、香港,及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马来西亚等国。7,台州及温州应氏。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,其中温州的苍南,平阳,洞头,三县都有应氏宗族,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,至今已经居住八代。

  三、郡望堂号

  【郡望】

  《郡望百家姓》中有记载:应氏望出汝南郡。《姓氏考略》中记载:望出汝南、颍川。 1、 汝南郡:汉高帝置郡。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。

  2、 颍川郡:战国时秦置。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。

  【堂号】

  1,淮阳堂:汉初,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。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,应曜坚决不去。时人说:"商山四皓,不如淮阳一老!"

  2,燕翼堂: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,堂号为“燕翼堂”。

  3,报本堂: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,堂号为“报本堂”。

  4,徵德堂: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,堂号为“徵德堂”。

  5,择善堂: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,堂号为“择善堂”。

  6,彝叙堂:浙江省诸暨“暨阳义门应氏宗谱”载,祠堂为 “ 彝叙堂”。

  7,汝南堂: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,堂号为“汝南堂”。

  四、历史名人

  应曜:汉初,在淮阳山里隐居,不愿出来做官。汉高祖派大臣,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,应曜坚决不去。时人说:"商山四皓,不如淮阳一老!"

  应顺:东汉河南尹,字华仲,南顿人。累官冀州刺史,廉直无私。侍后母孝。和帝时为河南尹,明达政事。生十子,咸以才学名。中子叠,江夏太守。叠生郴,武陵太守。郴生奉。

  应叠:汝南南顿人,应顺中子。江夏太守。

  应郴:汝南南顿人,应叠之子,武陵太守。

  应奉:[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]字世叔,汝南顿人,应郴之子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。少聪明,读书五行俱下。记忆力特佳,自幼至长,凡所经历,无有忘怀。年二十时,尝诣袁贺,适贺将出行,闭门造车。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。后数十年,路逢车匠,知而招呼。梁冀举为茂才。永兴元年(公元153年)拜武陵太守,有威恩,为蛮夷所福。延熹七年(公元164年)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,以功荐为司隶校尉。党人事起,乃愤然以疾自退。后诸公多荐举,会病卒。奉追愍屈原,因以自伤,著《感骚》三十篇,凡数万言。又尝删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及《汉记》三百六十余年事,自汉兴至其时,凡十七卷,名曰《汉事》。

  应劭:[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]字仲远,(一作仲援,亦作仲瑗)汝南南顿人,应奉之子。生卒年不详,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。少笃学博览。灵帝初拜孝廉。中平六年,(公元一八四年)拜太山太守。献帝初平二年(公元一九一年)大破黄巾三十万众,郡内以安。献帝迁都于许(公元一九六年)之明年,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。后卒于邺。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,书记罕存,乃缀集所闻,著《汉官仪》及《礼仪故事》,又撰《风俗通》以辨物类名称,释时俗嫌疑。文不典而通俗,可谓名副其实。凡所著述,共百三十六篇又集《解汉书》,皆传于世。

  应珣:字季瑜,司空掾。应劭弟,珣生玚。

  应玚:字德琏,三国,魏文学家,汝南人,应珣之子。曹cao征之为丞相掾,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。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,为"建安七子"之一。著有《应德琏集》。

  应璩:字休琏,三国时,魏文学家。。汝南(今属河南)人,应玚之弟。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,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,享年六十三。博学好作文,善于书记。文帝、明帝时,历官散骑常侍。曹芳即位,迁侍中、大将军长史。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,举措失当,应璩曾作《百一诗》讽劝。应璩原有集10卷,已散佚。明代张溥辑其诗、文共10余篇,与应玚作品合为《应德琏、应休琏集》,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

  应贞[公元?年至269年]字吉甫,汝南人,应璩之子。生年不详,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,少以才名,善谈论。正始中,夏侯玄名势甚盛。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,玄大嘉许。举高第,历显位。后为武帝参军。帝践阼,迁给事中,累官散骑常侍。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,未施行而卒。贞著有文集一卷,(《隋书经籍志》)传于世。

  应詹:[公元279年至331年]字思远,汝南南顿人。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,卒于成帝咸和六年,年五十三岁。幼孤,为祖母所养。十余岁,祖母又亡,居丧以孝闻。家富于财,乃请族人共居,情若至亲。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。仕为太子舍人,累官光禄勋。王敦叛,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。事平,以功封观阳县侯,都督江州诸军事,领江州刺史。卒,赠镇南大将军,谥曰烈。詹作有文集三卷,《隋书经籍志》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,詹缮作瞻,当为作者误书;此从《唐书志》传于世。

  应夷节 :唐代人。遊天台山,棲真道元院,相传屍解成仙。棲真,保其根本,養其元神。

  应  用:后周书法家,江南人。善写细字,微如毛发,尝于一钱上写《心经》:又于一粒芝麻上写《国泰民安》四字。

  应舜臣: 宋代婺州人。字仁伯,少卓犖不羈,及長,篤志向學,慶歷年間(公元1041-1048年)進士。官至洪州知府。

  应纯之:(宋)字纯甫。永康人。孟明子。嘉泰进士。历知楚州,兼京东经略安抚使。见北军屡捷,谓中原可复,密闻于朝。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,不欲大举,但敕立忠义军,令就节制。已而擢兵部侍郎。金人入侵,力战而死。

  应子和,永康(今属浙江)人。孝宗淳熙二年(一一七五)进士。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。长于诗,尝有句云:"西岸夕阳红,烛炬短烧红,风过花落红",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。事见清光绪《永康县志》卷八个《文苑》。

  应  材(?-1180) 字伯良,岩后人。绍兴二十七年(1157)进士,授衢州教授。后潜心钻研理学,造诣甚深。宋隆兴间,朝廷下诏求贤,应材被举荐,升任兵部架阁文字,掌管帐籍机密文案。后因老成持重,端庄谨严,被帝选为太子春坊,总管东宫内外庶务。宋淳熙初,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。几年内,边境平静安定。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。谥安国公。

  应象翁:元代判官,字景则,黄岩人。生宋季,尝随车若水、黄超然游,时称圣泉先生。有《圣泉文集》等。

  应本仁:元代学者,字本立。以世为宋臣,义不仕元。隐居城南,博学好施。尝规建义庄,又即其中为义塾。世称"应家馆"。

  嬴

  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,说:“昔伯翳为舜主畜,畜多息,故有土,赐姓嬴。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,朕其分土为附庸。”接着,司马迁又说:“邑之秦,使复续嬴氏祀,号曰秦嬴。”司马迁在《秦本纪》中叙述了秦的世系,包括秦始皇、二世和子婴之后,总结说:“秦之先为赢姓。其后分封,以国为姓,有徐氏、郯氏、莒氏、终黎氏、运奄氏、菟裘氏、将梁氏、黄氏、江氏、修鱼氏、白冥氏、蜚廉氏、秦氏。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,为赵氏。” ---------《史记·秦本纪》



应氏祠堂对联资料:
  应(Yīng)姓出自姬姓,周武王姬发之后。周武王克商后,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(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),为应侯,建立应国。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,遂为应氏。得姓始祖:应叔(侯)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汝南郡颍川郡祖功福泽; 
        择善堂燕翼堂宗德家声。
       ——全联典指应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三红进士;
        四字奇才。
       ——上联典指宋代诗人应子和,有句云:“西岸夕阳红,烛炬短烧红,风过落花红”,时人谓为“三红”秀才。下联典指后周书法家应用。善写细字,微如毛发,于一钱上写《心经》、一粒芝麻上写《国泰民安》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擢太守汉宫定礼;
        游天台道院成仙。
       ——上联典指东汉太守应劭,献帝时任泰心太守。献帝迁许,召他入京为袁绍军谋校尉,著《汉宫仪》《风俗通义》《汉书集解音义》等。下联说唐代人应夷节,游天台山,栖居于道元院,相传尸解而成仙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吉甫文登《经籍志》;
        敏斋诗纂《射雕词》。
       ——上联典指汉·散骑常侍应贞:字吉甫,少以才名,善谈论。为武帝参军。迁给事中,累官散骑常侍。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,未施行而卒。下联典指清·江苏按察使应宝时:字敏斋。创建龙门书院,开办普育善堂。工诗文,有《射雕词》二卷。
    
      附:
    
        福田宗祖种; 
        心地子孙耕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铸史熔经光耀前烈;
        孝亲敬长无玷家声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;
        估启后人继序不忘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乔木发千枝,岂非一本,
        长江流万派,总是同源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要好儿孙,须从崇祖敬宗起,
        欲光门第,还是读书积善来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尊祖敬宗,遵万古圣贤礼乐;
        修谱编志,序一家世代源流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春露秋霜,正薀藻流,芳苹繁焕彩;
        左昭右穆,喜宗枝繁,衍灵爽凭依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垂训一无欺,能安份即是敬宗尊祖;
        守身三自省,有正气便为孝子贤孙。
       ——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由厦阁徙龙溪近一千年,喜见奕奕孙枝序昭穆;
        自南宋至共和历三十世,笑看岿岿甲第继祖宗。
       ——同上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富贵显然,必忠孝节廉自任几端,方可无愧宗祖;
        读书美矣,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,便非不肖子孙。
       ——同上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继旧谍、叙世系、别亲疏,立行第序长幼,俨然不负众望;
        创新志、载诗赋、纪名胜,撰文赞褒懿行,确实无愧大雅。
       ——同上。
    
        世以人传、人以谱传,上承祖、下启孙,继继绳绳长留史册;
        父凭子寿、子凭孙寿,前千年、后万古,原原本本永驻人间。
       ——同上。
 应姓基本属性
 应姓取名
 应姓新闻
     应姓文化
       百家讲坛-百家姓(第一部)
       百家讲坛-百家姓(第二部)
       百家姓(动漫TV版)
       CopyRight @2021 www.xing0.com  百家姓排名 版权所有